【科名】 雁鴨科 Anatidae
【學名】 Anas poecilorhyncha
【食性】 雜食性,以植物性食物為主,如水生植物的草籽、芽、根、莖及水藻等,也會攝食螺及水生昆蟲及幼蟲。
【鳴叫】 受到驚嚇飛離時,會發出急促而重複的「呱、呱、呱」聲,音質似典型的家鴨叫聲。
【別名】 斑嘴鴨、輕鴨、夏鳧。
【遷留】 在台灣是普遍的冬候鳥,少數族群在台灣繁殖,全年都有繁殖紀錄,度冬族群11月至隔年2月數量最多。
【繁殖】 台灣在野外觀察到斑嘴鴨帶雛鳥及幼鳥的紀錄,多集中在 3 至 6 月之間,因此這段期間應為斑嘴鴨在台灣的繁殖期,但在台灣尚無完整的繁殖觀察·度冬鳥的繁殖地主要在中國大陸、朝鮮半島及日本·繁殖期在 5 至 7 月,於濃密草叢問的地面築巢,內襯細草及絨羽,通常相當接近水邊,每窩產卵 7 至 9枚,約經 24 至 26 天孵化,雛鳥為早熟性,可自行覓食,約經 7 至 8 週即可長成具飛行能力。
【分布】 台灣分布於平地的河口濕地,離島中的澎湖群島、蘭嶼、金門及馬祖列嶼也有出現的紀錄。全球分布於南亞的印度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,東南亞的緬甸、泰國北部、寮國及越南北部,東亞的中國西伯利亞及日本。在台灣主要出現者爲繁殖於西伯利亞、庫頁島、中國及日本南下度冬的族群,少數繁殖留鳥。
【形態】 體長約60公分。雌雄鳥同型,雄鳥較大,頭、頸灰白褐色,頭頂和過眼線深褐色,背、腹暗褐色,翼鏡藍黑色。喙基部至頰部有一短的煙灰色線,額、頭側及頸部白色帶有淡皮黃味,有少量很細的深色縱紋。背而灰褐色,在上背及肩羽有淡皮黃白色的羽綠,背、腰及尾上覆羽及尾為·致的黑褐色。翼上黑灰色,大覆羽羽尖白色,很窄的三級飛羽白色帶,次級飛羽藍色,有黑色近末端帶及白色羽尖。腹面的下頸、胸部為淡皮黃帶有深灰褐色的圓斑,斑點越下面越多,至腹部中間及後面則形成一致的黑褐色。翼下白色,飛羽深灰色。雌鳥與雄鳥類似,但體色較暗淡。眼褐色;喙黑色,有鮮黃色尖端;脛及亮橙紅色。幼鳥類似成鳥,但體色較暗淡,腹面較不黑,偏褐色,斑點較不清晰。
【生態】 生活在河口、池塘、沼澤地及水田·喜好大型水域以及水生植物豐富的地區。群聚性,一般以小群活動,但是有時單一地點數量最多約可高達數百隻。主要是濾食水面的生物,也會在水較深的地方,將上半身潛入水中採食,而用雙足拍水以維持這個頭下尾上的姿勢。飛行有力,路徑呈直線,常常繞著適合覓食的地區飛行,以便仔細觀察環境,最後才決定是否下降活動。早春時期可觀察到求偶展示行為,雄鳥頸部如彈簧般讓頭部上下擺動。雌鳥的孵卵期間,雄鳥會在附近守護,也會協助保護雛鳥,這一點與其它鴨屬不同。
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