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

洋燕


【科名】 燕科 Hirundinidae
【學名】 Hirundo tahitica
【食性】 以空中飛行的昆蟲如蚊、繩、小型蛾類及甲蟲等爲食。
【鳴叫】 悅耳的twsit-twsit-twsit聲,有時有快速的連音,示警時發出髙音的ti-ti-ti-ti或tweet的叫聲。
【別名】 洋斑燕。
【遷留】 在台灣爲普遍的留鳥。經常定居一處,不做遷移,調査顯示有些洋燕於三年間僅在其棲地的16至40公里範圍內活動。
【繁殖】 繁殖期在4至6月間。巢呈半碗狀,口朝上,用小泥丸堆砌而成,貼附於牆壁或岩石朝下的表面,或營巢於建築物走廊、樑柱角落。巢的大小約120 X 60mm深80mm, 鋪墊有草根、柔草莖和羽毛。有時2至3巢同築於一走廊內,並不互相干擾。雌雄鳥均參與築巢。每巢產卵3至4枚,卵色白,綴以紅褐色小點,大小爲18×2mm 雌雄鳥均參與孵卵及餵食雛鳥。孵卵期爲16 天〈15至17天)。育雛日數爲20天〖17至22天)。離巢數天內的幼燕還是會回巢休息。約有29%的親鳥,一個繁殖季可以繁殖兩窩雛鳥,中間間隔約22天。而使用過的舊巢如果依舊完好,第二年會再繼續使用。若依窩卵數爲基準,平均孵化率約54%,而離巢率僅38%。至於洋燕的壽命,曾有一經繋放的鳥於7年後再被捕獲的紀錄。
【分布】 台灣分布於全島的平地至海拔2300公尺的山區。分布自印度南部、斯里蘭卡至琉球、台灣、東南亞新幾內亞及西南太平洋諸島。
【形態】 體長約13公分。雌雌雄鳥同型。前額栗色,其餘背面及尾羽黑色而有藍綠色金屬光澤。眼先絨黑色, 頰、頦、喉及前頸淡栗褐色,至前胸稍淡。翼深褐色,尾羽暗褐,尾羽除中央一對外,於內側近末端處具白色橢圓形斜斑。腹面胸以下灰棕色,尾下覆羽黑色,具白色羽緣。喙黑色,跗蹠及趾褐色。
【生態】 常於農耕地、鄉村小鎭的住家附近或山坡上空飛行捕食昆蟲,飛行時通常不成大群而成鬆散約5隻以內的小群,飛行高度偏低,一大半的時間多在離地面或植群上方10公尺以內的低空飛行覓食或混雜於其它燕群中。喜停棲於電線或空曠地區的枯樹枝上。




請尊重智慧財產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