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4月8日 星期二

白頭翁


【科名】 鵯科 Pycnonotidae
【學名】 Pycnonotus sinensis
【食性】 雜食性,以昆蟲及漿果等為食。
【鳴叫】 雄鳥喜歡站在枝頭高處鳴唱,歌聲嘹亮,聲音圓潤多變。有數種不同的歌聲,都是由數個音節組成,有些歌聲句尾的音節常會被重複一次或多次。各地族群的鳴唱聲略有不同,台灣北部與中部常可聽到似「酒酒雞酒酒、雞酒酒」、「酒雞酒雞酒、酒雞酒」或「酒雞酒酒雞」等歌聲。
【別名】 白頭殼仔。
【遷留】 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,也是台灣特有亞種。
【繁殖】 繁殖季是3月至7月,2月起即有明顯的繁殖領域0配偶關係可以維持數個繁殖季。配對個體在非繁殖季也會一起活動,秋冬季節亞成鳥會組成大群,群體中也常有部分成鳥。冬末個體間會展現攻擊性行為,導致鳥群在繁殖期前解散。當環境適當時,或第一次繁殖努力失敗時,親鳥可以繁殖第二或第三次。常將巢築在樹林邊緣、果園、樹籬或灌叢中,巢呈碗型,以草葉等固定在疏密適中的樹枝分枝處,距地髙度由1公尺到數公尺不等。一巢通常34卵,卵白色有濃密暗色肝斑。雌鳥單獨負責孵卵,孵卵期約需10天,幼鳥孵出後約10天離巢。
【分布】 台灣分布於北部與西部,近年在台灣東部與南部有零星個體定居繁殖。廣泛分布於中國的中部、東南部至中南半島北部。
【形態】 體長約18公分。雌雄鳥外形相同,但雄鳥身長較雌鳥長。前額黑色,頭頂與頭後白色,後頸黑色,眼先灰色,眼睛四周及兩頗黑色,接近白色耳羽處深棕色,身體背面包括背、中覆羽黃橄欖綠色,尾羽棕色外緣近黑色,胸部上方、脇及脛部覆羽淺棕色,胸部下方白色隱約帶有淺黃色,尾下覆羽白色,羽緣帶有黃色。喙黑色,跗蹠與趾黑色。
【生態】 常出現在中低海拔的次生林、灌叢、農田、果園及都市公園與行道樹等環境中。不太怕人。




請尊重智慧財產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