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科名】 鴴科 Charadriidae
【學名】 Charadrius dubius
【食性】 啄食地面或淺土中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。
【鳴叫】 飛行時常發出微弱「皮-」單哨音。
【別名】 金眶鴴。
【遷留】 在台灣是普遍而規律的冬候鳥,通常於每年8月抵台,翌年4月離開。少數在台灣繁殖。
【繁殖】 台灣多石的溪床地帶或海灘均有繁殖紀錄。繁殖地包括台北五股濕地,雲林古坑溪,南投竹山,彰化大肚溪口 、大城、福寶海灘,台南的四草、七股、北門,宜蘭蘭陽溪及羅東溪,花蓮的秀姑巒溪及花蓮溪,台東太平溪等。巢位爲沙地上壓個淺凹,周圍置幾塊碎石,每窩產3至4枚卵,雌雄鳥分擔孵卵。孵卵育雛期間如果遇到外來威脅,親鳥會飛離巢位或雛鳥,做出拖翅膀或是跛足的擬傷行爲,將威脅吸引離開巢、幼難。雛鳥身上帶有斑駁的黑、褐或棕色,爲早熟型,孵化後即可行走並自行覓食,雌雄親鳥會在附近帶領保護,棲息時將雛鳥護於身體下方保溫或防曬。
【分布】 台灣普遍分布於平原濕地。全球分布於歐、亞、非洲及大洋洲,在溫帶繁殖者爲候鳥,在亞熱帶繁殖者爲當地留鳥。
【形態】 體長約
【生態】偏好淡水性的環境,生活於水田、沼澤、排水後的魚塭及多石的河床。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,很少與其它岸鳥混棲,行進的方式是小跑步方式,覓食時常以腳在淺水中攪動,再啄食浮出水面的生物。也會由土中啄起整條環節動物呑入口內。
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