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

抹草



【科名】 Fabaceae   豆科
【學名】 Ohwia  caudata
【原產】 中國大陸中南部及日本、琉球。臺灣北部。
【分布】 台灣全島平野至低海拔山區林緣或荒廢地。 
【別稱】 茉草、磨草、銳葉小槐花、三把苓蛆草、魅草、味嚕草、金腰帶、味噌草、拿身草、魔草、刺仔草、魔仔草、頭花山螞蝗。
【形態】 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,高約 1-2 公尺。莖直立或斜上昇,先端略有分枝,枝條無毛。葉互生,三出複葉,兩側小葉較小,小葉披針形,全緣,基部鈍,先端漸尖,薄革質,表面綠色,背面淡綠色,光滑無毛茸,長5-10cm。腋或頂生總狀花序,花黃色或綠白色,長0.7公分。蝶形花冠,白色帶黃暈或微紅。夏至秋季。莢果扁平,4-6節,兩面收縮,長5-7 cm,稍彎被鉤毛。



請尊重智慧財產權